作者:张静波
来源:华商韬略(ID:hstl8888)
2010年3月,当吉利吞下沃尔沃时,很多人都在等着看笑话。
然而七年后,那些看笑话的人,恐怕都要失望了。2016年度,沃尔沃全球销量达53.4万辆,创历史新高;营业额1806.7亿瑞典克朗(约合142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利润更是大涨66%,达110亿瑞典克朗(约合87亿元人民币)。
当初为了收购沃尔沃100%股权,吉利和福特签署了18亿美元的合同,直接支付的现金为13亿美元(约合89亿元人民币)。
这笔交易一度被评论为“赌博”和“急于求成”,但如今从某种程度上看来,吉利在一年内便“挣回”了这笔钱。
我只能干实业
2004年,联想以12.5亿美元收购IBM的PC业务,一举奠定了集团在PC界的地位。十几年间,尽管不断有中国企业展开海外并购,牵涉的资金也愈发庞大,但联想的这笔交易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企业最成功的海外并购。
但近年间,这一“史上最佳”的地位受到了来自吉利的挑战。过去四年间,沃尔沃的业绩连续大幅度增长,不仅彻底扭转了福特治下连年亏损的局面,品牌形象也脱胎换骨。有观念认为,吉利收购沃尔沃,已经缔造了不亚于联想收购IBM的辉煌成绩,未来更有极大可能实现超越。
沃尔沃高歌猛进之际,吉利汽车亦大步前进。2016年度,吉利全年累计销量突破76万辆,同比增长50%,超额完成两度调整后的70万辆销量目标。其净利润增幅达100%,集团市值也顺利突破千亿大关。
无论是吉利还是沃尔沃,在过去的一年里都实现了令人惊叹的速度,但对于掌门人李书福而言,这可能只是算一次“小跃进”。
毕竟在早年的创业生涯,李书福曾经数次闯入民营企业的禁区,承受着很多人的嘲笑和斥责,据说当时为了造车,他到处求人,差点下跪。但每一次,李书福都能将挫折化作动力,时至今日,他带领着吉利集团创造出了业内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李书福1963年出生在浙江台州。高中毕业后,他没有继续上学,而是选择创业,找父亲要了120元买来海鸥相机,走街串巷给人照相。半年后,他赚到了1000元。
用这笔钱,他开了一家照相馆。为了省钱,他自己动手组装,甚至连反光罩都是找人敲的。后来,他发现可以从废弃物中分离出金银,干脆关了照相馆,专门做这个买卖。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做冰箱配件很赚钱,于是与人合伙,成立了冰箱配件厂。两年后,在掌握了关键零部件蒸发器的技术后,他又组建了北极花冰箱厂,效益很好,不久销售额就做到了四五千万。
然而好景不长,1989年国家开始对冰箱进行定点生产,北极花没进入名单。李书福一狠心,把设备、厂房等给了当地政府,自己则南下到深圳去进修。
上学期间,李书福发现一种装潢材料很好卖,随即返回台州,创办了装潢材料厂。刚开始生产镁铝曲板,后来又生产铝塑板。结果大获成功,给李书福带来巨大的回报。
创业初期,李书福像很多私营老板一样,在利润的驱动下,抑制不住扩张的冲动,四处出击,尝试了很多行业。直到有一天,他栽在了房地产上。
1992年,海南房地产热,李书福带上几千万去炒楼,结果接到了最后一棒,血本无归。这件事给了他很大的教训,事后他总结道:我只能干实业!
萌生了造车的念头
李书福从小喜欢车,他们兄弟四人的床下,全是泥巴做的汽车。在深圳求学期间,他花6万元买了一辆中华牌汽车。后来,他拆开发现,里面也没什么太复杂的东西。
于是,他萌生了造车的念头。但彼时,汽车业还没对民营资本开放,连造摩托车都要许可证。李书福不得已,只好找一家国有摩托车厂合作,用对方的许可证来生产,然后每辆车给对方支付一定的费用。
刚开始,做的是跨式摩托车,销量并不好。这时,一次意外事故发生了。
有一次,公司让一员工去买五金件。该员工借来一辆台湾产踏板摩托车,结果在路上发生意外,和一辆军车迎面相撞,幸亏他及时跳车,人没事,但摩托车却毁了。事后,李书福兄弟在查看车辆受损程度时,发现踏板摩托车其实很简单,自己也能造。
当时,踏板车在国内没人做,进口车又非常贵。李书福发现了商机,他花一年多时间把踏板摩托车造了出来,结果在市场上卖疯了。
眼看销量暴涨,合作方提高了要价,李书福转而收购了临海一家摩托车厂,开始独立生产。1996年5月,吉利集团成立,李书福希望自己的事业能够大吉大利。而事实上,他的摩托车也确实做得很顺利,1998年销售35万辆,不但占领了国内市场,还远销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