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如何识别企业管理层?

如何看人识人,对投资至关重要。人心难测,识人是很难的事情,因为人非常善于隐藏自己,甚至长时间地隐藏也无法被发现。人自己也很难意识到自己真正的本性,必须在一些重大变故发生的时候,本性才能显露出来。但人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可识的,人真正的价值观和想法,一定会通过诸多言论和行为暴露出来。

我国古代就有一些很好的识人的理论和方法,依然可以让我们受益。如《论语·为政第二》中,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意思是看他所做的事情,考察他这么做的原因和本意,探查他内心真正喜欢的事。庄子在《庄子·杂篇·列御寇》提出的“九征”识人方法对后世影响较大。鬼谷子提出一种知人心理的“揣情术”,观察人们在欲望、爱好的事情和厌恶、恐惧的事情出现之时的表现,可以了解人的真性情。三国时期魏国的刘劭在《人物志》中提出“八观五视”等识人方法。

对于企业家的辨识,我们应该听其言、观其行、查其绩、读其心”。

(1)听其言。网络时代,我们可以在网上看到企业家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以及文字访谈和视频访谈内容。我们也可以参加股东大会和管理层直接交流。例如,海底捞董事长张勇接受网易财经采访的一段视频中,可以看到张勇的坦诚,以及对海底捞服务、对食品质量的不满意,正是这种永不满意让海底捞不断做得更好。《财新时间》、吴晓波所做的《十年二十人》、俞敏洪的《酌见》节目中,也对很多知名企业家做了深入采访。通过《微信公开课》,也能看到张小龙的所思所想。

企业家的认知就是企业的最大天花板。通过企业家的讲话、言谈,可以对其认知的高度和广度进行观察。例如,字节跳动的创始人张一鸣很多年前在微博写下一句话:“Develop company as a product”。这说明他不仅对商业,对企业的组织管理也有一套自己的思考。

有时候,观察企业家没有说什么也很重要。优秀的企业家一般思维比较开阔,他们不仅经营自己的企业,也会花很多时间去研究各种成功(或失败)的企业,他们的认知往往不会有大的盲点。如果一个企业家从来不谈企业文化、管理等,完全专注于业务本身,有可能存在这方面的认知盲点。认知盲点可能累积成某种危机,例如近期港股一家餐饮企业连续出现核心高管离职事件,就与创始人对高管权力的配置不当,造成内部相互掣肘,以及激励不足,原有业务和新业务的系统和人员关系未理顺等因素有关。

(2)观其行。首先,我们要观察企业家是否知行合一,有些企业家总是豪言壮语,但实际中却没有去做或根本做不到,甚至所做的完全相反。优秀的公司却喜欢做了不说或做了再说。言行一致的企业家更值得信赖。其次,我们观察企业在顺境和逆境中是如何做的,在发展非常好的情况下会不会盲目自大,逆境中会坚韧不拔还是病急乱投医。一些企业家在发展顺境中自信心膨胀,将摊子铺的太大太快,盲目进入自己不懂的领域,造成投资项目的失败和资金链的紧张。逆境之中,有的企业修炼内功,有的企业则自暴自弃,盲目寻找救命稻草。此外,我们要观察企业面临短期利益诱惑时如何决策,是否会丢失价值观。顺境、困境、诱惑,这些特殊情况的表现最能检验一个人。

刘元生投资万科就是来自于对王石行为的观察。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看人还是比较准的。当时是投资在王石这个人身上的。”他从一些细节就能判断出王石的抱负和能力,以及爱学习、能吃苦的精神。例如,王石对商业很感兴趣,到香港不观光却到处找书看,不怕吃苦自己炎热的夏天扛包。

(3)查其绩。企业家是否优秀,最终会体现在长期业绩上。良性发展的企业,长期业绩一定不会差,在资本市场的长期表现也不会差。如果一家企业长期亏损,或者资本回报率长期偏低,甚至远低于竞争对手,那么企业家一定是不合格的。我们这里也要注意不要拿一个季度或半年、一两年的短期业绩衡量企业家,但3-5年的长期业绩是有意义的。

(4)读其心。巴菲特在收购一家企业的时候,最重要的一步是首先判断企业家是“爱钱还是爱自己的事业”。所谓“读其心”,就是了解企业家内心深处究竟追求的是什么,他们的激情和动力在什么地方。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他认为,任何外在的事物和行动,都是受人的内心思想和意识支配的。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有知就有行,有行必有知。企业家的“心”也是企业成败的关键。

优秀的企业家总是“每日三省吾身”,常常将失败归责于自己,将成功归功于团队。《孟子·离娄上》中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圣经·马太福音》中说,“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如果行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应该反省,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眼睛只盯着别人,盯着外部环境找原因。无论是企业经营,还是维护家庭关系,或是兄弟伙伴之情,都应该如此。

一家企业发展的情况如何,对待其员工、顾客如何,企业文化如何,同样是企业家心力的外显。作为消费者,我们通过一家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与企业家的心力产生关联。即使不知道企业家是谁,没有见到企业家本人,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企业家是个什么样的人。使用苹果手机,我们能够感受到乔布斯对简洁和完美的追求,他虽然已于2011年去世,但他的心力依然在苹果传承;在海底捞吃火锅,我们能够通过食物、服务和员工的精神面貌感受到其老板是很珍视顾客和员工的人;使用微信,我们能够感受到马化腾和张小龙是个什么样的人;使用网易的邮箱、网易严选、网易云音乐、玩阴阳师,我们也能感受到丁磊的性格、喜好和对生活的态度。

做经营,就是用企业家的心去感知消费者的心。做投资,就是用投资者的心去感知企业家的心。一个企业家的“心力资本”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作为投资者,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外在的表象考察企业家内心深处追求的是什么。无可否认,大多数企业家创业时追求的是赚钱和生存,并非报效国家那么伟大,也不一定有什么宏伟蓝图和高瞻远瞩的战略。但即使是赚钱,优秀的企业家也有共同点,他们一定是赚有良知的钱,例如产品质量和价格厚道,对顾客和员工较好。一直做正确的事情,不知不觉企业就做得很大。而很多投机型企业家,追求的就是如何快速地赚钱,甚至用不道德的方式赚钱,这样的企业显然走不远。A股市场上就有一些发心不正的企业家。

企业家追求赚钱本身当然没有错,而且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赚钱和热爱事业,把哪个排在第一位,差别是巨大的。如果追求的只是赚钱,那么赚到足够的钱之后,企业家的动力是什么呢?有的企业家一旦赚到足够的钱后就再也没有动力发展企业,去从事一些低级趣味的活动。有些企业家则享受帝王般的权力,把大大小小的权力抓在手上,不愿意向下授权,也不去发展人才。有的企业家继续有做大企业的动力,只不过动力是更大的欲望需要更多的钱,或者需要更大的数字来证明自己,或者争强好胜超越其他企业家。有的企业家为了赚钱则舍弃价值观。优秀的企业家则并不以金钱数字为最高追求,而是热爱事业本身,追求基业长青,让企业、员工、顾客、整个产业和社会都能良性发展,赚更多的钱只是副产品。他们的动力来自于对事业本身的热爱。优秀企业家的最大的产品就是企业本身。

观察一些企业家案例,更能加深我们的认识。例如,某企业家做企业以规模为第一目标,这会有很多弊端。企业可能为了规模,不惜牺牲利润,这种规模意义不大。为了规模,可能会忽略风险,激进扩张,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为了规模,也可能会做一些违背价值观的事情,引起负面舆论,对品牌和信誉产生伤害。为了规模,也会制定一些不合实际的目标,不按照行业的基本规律办事,导致新业务的失败。规模本身并不是没有意义,但一定要健康,为了规模而规模,会产生很多负面效果。

还有企业家,似乎以赚快钱作为第一目标,什么赚钱就去做什么。如此不专注的话,各个业务都是二流三流,不可能做到优秀。行业热度高点捕捉这些赚钱机会时,可能还会带来严重亏损的风险。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优秀企业家可能会做一些错事,然后“浪子回头”吗?现实中是有可能的,因为人性是非常复杂的。如果能够坦诚地反思改过,而且后面言行一致,那么也是值得信任的。例如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的一段访谈就非常坦诚。

主持人问:你也做过非的事情吗?

江南春回答:“对,当年拉抬股价,不就做成非嘛。……我就发现,确实是恶念。恶念一产生不会有好结果的,所以人生不能有恶念。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本来初心就是想跟别人讲故事嘛,本质上就是讲故事,所以你并没有把它当做一个真正地去着力发展的业务。当你初心错了结果就错了。我觉得世界是有因果的。所以后来我2009年重新回来收拾残局的时候,我写了一句话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赚钱顺便’。这句话不是高调的问题,原理就是这样,人生以服务别人,这个服务客户最后创造价值为目的,赚钱是顺便的是注定的,你不用着急它一定会赚钱,但人生以赚钱为目的的时候,破产是顺便的是注定的,它的出发点错了。”

识别管理层,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人会不会变?很多朋友认为,人是会变的,所以看人识人是完全不可靠的。我们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本性基本上是不会变的。本性看起来的变化,不过是环境变了,人固有的本性显露出来了而已。有些企业家或者投资者可能在贫穷的时候勤奋好学,一旦富裕了,就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其实并没有变,只不过做企业或投资并非他们真正热爱的,他们只不过为了赚钱做一些事情。同样,一些企业家短期做了一点错事,能很快发现并改过来,也不是人变了,而是天性中就是善良的一面占据主导。

无论如何,看人或者识别企业管理层还是一项比较难的工作。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就像看公司一样,我们也只能观察分析大量的案例和人物,掌握更多的直觉,不断增加“模式识别”的能力,而且要持续地观察审视,不到“盖棺”不“定论”。同时,为了避免误判带来的损失,我们还需要在仓位管理等方面建立好“容错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