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投资还是工作、生活,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是保持客观精神,看到事物真实和本质的东西。芒格是客观精神的典范,李录在《穷查理宝典》中文版序言写道,“对于天下万事万物都秉持客观的态度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说是有违人之本性的。但是查理却可以做到凡事客观。查理也讲到了通过后天的训练是可以培养客观的精神的。而这种思维方式的养成将使你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预测到别人预测不到的未来。”而芒格自己也未必能做到“凡事客观”,他也说过:“强迫自己要更加客观,这是很难做到的,你也无法做到完全客观,但比起什么都不做,放任天生的心理倾向不受约束地发展,却又好得多。”那么,为什么做到客观很难?阻碍我们做到客观的“天生的心理倾向”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客观”?根据维基的定义:“客观性是哲学的一个中心概念,指从不同观点或角度来思考或判断某件事物的合理性,一个事物不受主观思想或意识影响而独立存在的性质,跟主观性相对应。客观的事实,不受人的思想、感觉、工具、计算等主观手段的影响,而能保持其真实性。”事实上,“概念”本身就无法做到客观,它只是我们都事物的一种抽象和简化。所以,我们要特别小心“概念”本身的缺陷。我们每天大量使用的“概念”充其量也只是部分接近事实而已,有些甚至已经被完全扭曲,面目全非。
近期,张一鸣在字节跳动九周年的一个演讲,就体现了“概念”本身的局限对企业的影响:“当我们讨论一个话题的时候,首先需要了解清楚,这个话题到底是什么?因为概念一般都很抽象,既然很抽象,就很容易有偏差。知识有限性是非常明显的,很多是非结构化的知识,过度地使用概念其实是无助于理解的,避免过度抽象使用方法,也是一种平常心。我们产品中有反直觉的设计。我也经常在想,为什么会做出一些反直觉的设计。如果你不带方法论,只要非常放松使用产品,就会发现,这地方不太对。是不是因为我们太想证明某个想法,太固执于某个概念,所以在产品设计中犯下错误。”
回到维基百科对“客观性”的定义,客观和主观有时候不是对立的,很多时候主观会影响到客观,也成为客观性的一部分。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的主观情绪对身体就有很大影响,一个人如果成天忧心自己生病,这种负面情绪本身就可能造成疾病。再例如,有些公司股价本身对经营产生影响,如果市场担心股价下跌,就会真的导致下跌,导致公司经营出现问题。所以,百科对“客观”的定义是不够“客观”的。我们姑且将“客观”定义为事物本身的真实性,是否独立于主观并不重要。当然,这一定义也是不可能完美的。
为什么做到“客观”那么难?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芒格所提到的“人类天生的心理倾向”。外因则是他人出于自我利益的需要,利用大量的手段来误导我们。
首先,“人类天生的心理倾向”让我们无法做到客观。这方面,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芒格在“人类认知偏误心理学”中都有系统的思考,不再赘述。我们不妨举一些现实中的例子。例如,人类具有自我利益服务倾向,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来看待一切事物,如军事战争中,自己用计谋就是“神机妙算,运筹帷幄”,敌人用计就是“阴险狡诈,不讲武德”。合乎自身利益的规则即使不公正不合理,人们也会论证其合理性。人们还愿意相信自己想相信的,只看得到符合自己想法的证据,反面证据视而不见。人们还特别讨厌不同意见,如果他人对自己看好的公司给出负面意见,会立即反击,甚至拉黑。人们还经常有偏见和刻板印象,例如国企都有代理人问题,周期股长期看都是原地踏步,养殖股都是造假的,代工企业都是赚点辛苦钱,事实上有很多厉害的国企、周期股、养殖股,台积电也是代工的。很多企业不是一个“概念”就能归类的,“行业”这个词也有很大问题,因为很多公司说不好是什么行业。总之,这一系列的心理偏误,让我们无法客观对待事实,做出错误的决策,最终后果还是要自己承担。反之,如果尽可能做到客观,我们就能看到他人看不到的机会。
卡尼曼和芒格总结的人类认知偏误心理学很有价值,但还没有深入到根本。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人类为什么天生就有这些“错误”的心理倾向?这些心理倾向并非错误,而是人类数百万年进化过程中很有用的“适应器”,只不过突然进入现代社会,有些失效而已。我们认为,对此最强大的解释理论是“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可以解释绝大部分的人类行为,对人类本性认识非常深刻。(可以参考戴维·巴斯《进化心理学》,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以及罗伯特·赖特的书。)
我们曾总结“投资的第一原理”是:“投资就是放弃一种资产,获得另一种资产更多的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从投资第一性原理,可以推导出资产配置、标的选择、估值方法、买入标准、持有的原因、卖出时机、投资原则、资产观、风险观、企业分析方法、投资的正确态度等一切投资中的重要问题。这里,我们也总结“人性的第一原理”是,“基因最大化自己生存和复制的概率。”从人性第一原理,可以推导和解释绝大部分的人类想法和行为。
罗伯特·赖特在《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一书中写道:“进化心理学研究的是大脑如何由自然选择设计来误导我们,甚至奴役我们的。我们的大脑有很多特性,其中一个就是欺骗我们。”基因是数百万年自然选择进化而来,保留在我们体内的“算法”,它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如何最大概率生存和最大化复制,不关心我们是否客观,是否幸福。基因让我们在特定的场景中产生相应的“感觉”和“情绪”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让我们消耗最少的能量快速做出有利于自己生存的决策。理性在人类动机中起到的作用并不大。明知垃圾食品对身体有害,很多人还是本能地喜欢;明知锻炼对身体很好,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还有金融圈和娱乐圈中的各种丑闻,很多人明知可能会毁掉前途,还是无法控制。
基因还指引我们给一切事物强加一些评判和意义,给一切事物“估值”,这样有利于我们趋利避害。基因给我们的行为添加“合理化”地解释,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人们倾向于在几乎所有类型的事物上附着积极或消极的联系。”某种程度上,“一切关于世界的意义都是我们强加上去的”。“别人给我们讲的关于事物的故事,我们给自己讲的关于事物的故事,都会影响我们对这些事物的感觉,因此也会塑造我们从这些事物中感觉到的本质。我们讲述的关于事物的故事,以及我们信念中对事物历史和本性的认识,会塑造我们面对事物时的体验,因而也会塑造我们对其本质的感受。”
以茅台酒为例,一瓶飞天茅台的成本只有几十块钱,市场上2000多元还一瓶难求,大部分人也品不出来和100多一瓶的王子酒有什么区别。还有,一瓶茅台放了几十年,颜色变得微黄,反而价值连城了。这其中,更重要的不是一瓶酒的物理本身,而是人们赋予其中的故事,造成了茅台酒如此珍贵。即使一瓶完全一样的水,用漂亮有质感的包装,还是用简陋的包装,销量完全不同,即使前者更贵也卖得更好,比较农夫山泉和康师傅就知道了。“饮品的内在味道取决于附着在饮品上的故事”,人们不光看到水的本质,更重视一瓶水的整体“感觉”。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都是虚幻的,但人们都相信之后,这些虚幻也会具有部分真实性。
人们一些虚幻的观念甚至会导致很多灾难,比如两个国家可能为一小块土地发生战争,两败俱伤,这块土地可能没有任何使用价值,只是两国人都觉得关系到自己的“尊严”,赋予了很多故事。再比如,清政府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虚幻观念中无法自拔,无法客观认识到世界发生的变化,即使挨打了还是不愿面对现实,导致自己的覆没。
以这种视角去考察,会发现大部分事情都是经不起客观性的推敲的。所以,人类进化而来的基因算法,天然决定了我们的心理机制,这些心理机制已经很不适应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现代社会。我们天然无法做到客观,只能尽可能接近客观。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以像苏格拉底一样,对一件事不断地从各种角度追问下去,也许能接近事物的客观本质。我们也可以假如自己像一个外星人首次光临地球,看待一切的角度都是新的,会发现人类真是奇怪的物种,正如阿米尔·汗的电影《我的个神啊》所演绎的那样。
阻碍我们做到客观的另一原因是他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误导、利用和操纵我们。消费主义通过各种广告宣传创造出我们原来并没有的需求,这就是为什么物质和科技已经十分发达了,人们却反而更加劳累了。还有很多人利用信息不对称来欺骗我们。近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内科医生张煜医生曝光一些肿瘤科医生为了金钱,不惜采用错误的治疗方法,让患者人财两空,就是利用患者对疾病缺乏知识。
更可怕的是,也许有人为了比金钱更大的利益,欺骗我们的大脑。对大脑的欺骗和控制是最邪恶的。芒格曾说:“纯粹的好奇心驱使我去思考邪教的问题,那些毁形灭性的邪教通常只需要一个长周末就能够将完全正常的人转变为被洗过脑的行尸走肉,并永远让他们保持那种状态。”邪教和传销是典型的例子。
哲学家柏拉图有一个著名的“洞穴寓言”,山洞里住着终生被关押在那里的囚犯,他们面对着墙壁。洞穴的外面有火炬,囚犯的一生只能在墙上看见火炬的光影,这是外部的人提供给他们的所有信息。如果时间足够长,那么这些洞穴人只会相信影子了,即使有人找到出口到外面看到了真实的信息,那么他们也未必会相信。如果他要带领其他囚犯逃出洞穴,可能还会受到攻击。一个人一生中如果只能看到他人操控下的影子,身边的大多数同伴也如此,那么他就不可能做到客观。
解决洞穴寓言问题,我们可能首先需要得到尽可能多的、不同角度、不同渠道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交叉检验。如果得不到充分信息,更重要的是有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的基本前提是“同一律、矛盾论和充足理由律”,如果一种说法标准不一、前后矛盾,或者没有事实和数据只有一堆观点,那么大概率就是谎言了。如果连“事实”和“观点”都区分不清楚,将“描述性陈述”和“规范性陈述”混为一谈,就很难建立基本的逻辑,也很难进行有意义的辩论。
努力接近客观,最难的是勇气。我们需要突破舒适区,突破自己的利益立场,还要和身边所有人的想法截然不同。努力接近客观,还可能意味着三观的全部推倒并重建,这是很难的。客观真相有时是有点让人害怕的。正如达尔文刚提出进化论时,对人们的三观冲击是巨大的。即使到现在,西方很多人也不愿接受进化论。很多人读了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也感到有点恐惧,如果父母之爱、爱情婚姻,甚至利他行为,这些只是基因的一些代码,那么人性还剩下什么呢?
电影《黑客帝国》里面的有一句经典台词,“你愿意吃下红色药丸,还是蓝色药丸?”吃下红色药丸,会面对真实客观但残酷的真相;吃下蓝色药丸,会回到虚幻但幸福的虚假世界。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