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清醒一点!
各种鸡汤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满足了人们情感上的需要,毕竟人是有血有肉的感性动物。
鸡汤虽好,也要适可而止,不应过于耽迷理想化的状态,还是要敢于直面真实的世界。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很安利的话近乎人尽皆知。
于是,富豪忙于理财,要保住阶层地位、要让财富传承;中产忙于理财,要让自己资产保值增值、不落人后;老年人也忙于理财,要确保养老钱不被通胀稀释;就连工作不久的年轻人、收入不高的基层上班族也忙于理财,渴望财富逆袭、理出一大笔财富来。
打着普及财商的理财教育在制造焦虑的同时,也让各类金融骗局大行其道,理财不成反而理丢了钱财。当然,我们这里不谈诈骗,只谈合法合规的理财。
关于理财,有一个广为传播的观点:财富来自于积少成多、点滴聚集,哪怕月薪只有2000、3000元,也要存下一部分留作积蓄,长此以往,钱就越来越多、被动收入就会慢慢增加……
这里先亮明观点:钱太少、没有一定量级的资金,理财没有意义。你经常听到的“理财1元起”只是宣传口号。
什么叫量级差异?你只需想象一粒芝麻和一个西瓜的区别就好了。达不到一定资金量级,再高的收益率也白搭——100元的本金投入,收益率即使100%,也才收益100元啊。
书店里的各种理财书籍,琳琅满目
对于闲钱宽裕的富豪和中产来说,做理财增加些资产性收入倒也无妨,可对于年轻人和收入不高的人来说,就别太奢望通过金融投资实现财富晋阶——首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高资金的量级。
量级的资金来自哪里?来自劳动收入!来自职场收入!
与其把不高的收入全存起来,不如把有限的资金用来投资自己,培训学习增加技能、开拓视野提高认知水平。赚钱能力的提高,远比那点资金获得的理财收益多得多、也牢靠得多!
有人会说:我就是一俗人,没技术、没爱好、不想学习、不想提升,怎么办?那就别幻想财富晋阶,安于做一个普通人也很好。
如果稍微有些想法,就可以利用自己工资的现金流优势,去博取有泡沫潜质的资产——股基定投和买房月供等,但因资金量级有限,所以不要期望过高。
人人都喜欢通过投资理财赚钱,并渴望以此实现财务自由。你要问为什么?对方会回答:因为复利啊。
所谓复利就是利滚利,本金赚取的利息还能再赚取利息。在复利计算上,有一个72法则——资金翻倍的年数,等于72除以年化收益率,10万本金,年化收益率为10%时,翻到20万时需要7.2年(72/10);翻到十倍至100万时,需要25年。
普通人真的可以通过长期投资、获得稳定的复利收益,实现财富晋阶和财务自由吗?
难!
世界是幂率分布的,也就是二八定律——20%的人占据社会财富的80%、20%的寡头大公司占据行业收入的80%、20%的客户创造着公司80%的利润、20%的个人工作时间完成了80%的工作量。
资产价格的上涨同样是幂率的。稍加分析就会发现:
近二十年累积的高房价,主要集中于某几年(2006/2009/2016),甚至某几年的某几个月;股指的涨幅同样集中于牛市周期中的某一两年,甚至某一两年中的某几个月。单只股票同样如此,所以也就有了“三天走完一年行情”的说法。
个人一生的财富同样如此,其财富的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少数的几个决策/几个生意/几个项目,以及就那么几年——有钱人老李,因为加入WTO那几年在做外贸订单;有钱人老张,因为能源紧缺那几年在做煤老板;有钱人老赵,因为房价暴涨的那几年买了房、赶正了点;小王这几年也猛然有钱了,因为赶上了互联网的风口。
“可很多人一辈子都平淡无闻啊?”是的,因为没有遇到/没把握住财富晋阶的幂率时刻。
真实世界的增长是S型的曲线增长,而非均衡匀速的增长
财富晋阶/财务自由,是很难通过稳定持续、匀速均衡、较高收益(如10%、15%等)的复利实现的,现实世界里也很少有这种增长,基本都是幂率分布的猛然爆发增长(企业/行业都是如此)。
如何发现并有意地创造那个爆发点,那是另一个主题。
财务自由,是近乎所有人投资理财的终极目标了——通过财产性的被动收入,覆盖住家庭生活的所有支出,实现“睡到自然醒、有钱任性花”的理想生活,甚至还出现了个“月入三万还焦虑,是因为收入姿势不对”的火热帖子。
在这里要泼冷水:不可能人人实现财务自由,甚至不可能有一半的人实现财务自由。
不管以后人工智能多么发达、机器人如何替代人类,最终都离不开人类的劳动——人工智能的研发、原料的开采/运输/加工等,也得需要人的脑力劳动研究和体力劳动操作,哪怕占的比重越来越少。
每一个实现财务自由者的身后,都有人在辛勤付出劳动:
你因投资房产赚了钱,是因为买房人背负了二三十年的债务或者其亲友家人许多年来的积蓄,是他们在用劳动实现你的财务自由;
你因出租房屋实现了财务自由,是因为租客把工资收入的一部分转移给了你,还是因为有人付出了劳动;
你因炒股赚了钱,因为接盘的人把自己的财富转移给了你,若因企业价值上升而股价上涨赚的钱,因为企业的员工辛勤劳动把创造出利润的一部分转移给了你,也是有人付出劳动……
再正确收入的姿势、月入3万全是被动收入,终究是因为有人在付出劳动,不可能出现每人的收入都来自于财产性收入。
实现财务自由,只能是极少一部分人的事,也大多存在于社会增量财富爆发增长的阶段——
二十年前的中国你听多少人说过财务自由?现在的欧洲社会/日本社会/台湾社会/香港社会,你听多少人在说财务自由?三十年后的中国、五十年后的中国,还会像当下一样四处宣传财务自由吗?
就跟现在国家放开二胎鼓励生育一样,很多人会说孩子养不起,不如把养孩子的钱存下来用于自己的养老,颐养天年。
这种想法过于理想,大家都不愿生孩子,当社会没有了年轻人,吃喝拉撒的商品和服务谁来生产/提供呢?市场中没有商品和服务,手里再多的钱就是废纸一张,你所谓的颐养天年只能是镜花水月。
积少成多能致富、复利增长可持续、财务自由会实现,这其实是一碗安慰人心的理财鸡汤和想当然的梦境幻觉。
所以,财富最终来自于劳动。
社会进步、经济繁荣追根究底来自于劳动的创造。收入不高的人、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应把更多的资源(金钱/时间/精力等)用于提升自己,努力增加劳动收入,而不是把有限的收入用来做金融投资理财,并渴望以此增加财富,因为本金太少,所获得收益实在有限。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会赚钱的人,远比寻找一台赚钱的机器要更容易。
当然,绝不是说各类理财产品对年轻人毫无意义,股票、期货、基金、p2p等等玩得溜,是你的本事,但由此蛊惑大多年薪不过几万、十几万的年轻人消解劳动创造的意义,沉迷“被动致富”的幻象,导致掉进高息理财、血本无归的黑洞,则着实恶毒。
既然整个社会、个人财富就是幂率分布的,是集中爆发、密集增长、跳跃式前进的,那么,要多尝试、多试错、多去碰财富爆发的临界点——换工作是尝试、换行业是尝试、换城市是尝试、创业是尝试、发挥爱好特长是尝试。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经济发展本质就是彼此间的劳动交换。与其想着分配别人的劳动实现财务自由,倒不如亲自创造个人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