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对资本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投资者信心不足。但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多年的投资经验看,越是在市场普遍悲观的时候,越是好的投资布局机会。聪明的投资者往往选择逆向投资,越是悲观的时候,越要能够在黑暗中看到光明。
我是2008年入市的,当时正好遇到了金融危机,大盘指数一路暴跌,我是在半山腰拿出来一个月的大学生活费,找了一个家乡的上市公司,买入了1手股票,那是我第一次实盘操作,没想到买入以后,继续阴跌,很快就亏损了“几十个鸡腿”,忍痛卖出,付出了第一笔学费。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一年以后,在我当初卖出的价格上,这个公司又暴力地反弹了好几倍。回头看,我当时买入的是一个周期股,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跌的很惨,经济复苏后,这个公司又赢得了市场的热捧。在大学期间拿少量的资金倒腾,最后毕业的时候,算了下账,没有赚到什么钱,好在没有亏损。这个阶段纯属兴趣驱使下的摸索。
2013年,我从南航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三星电子工作,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扣除日常生活支出后,手上渐渐地有了一些闲钱。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价值投资思想,尤其是遇到了雪球网,在上面看到了一些大V推荐的阅读书单,我把那些书采购回来,利用业余时间,一点点地阅读和思考。然后,再拿自己的工作积蓄,逐步的投入进去。回头看,还是自己运气相当好,我在2013-2014年投入到股市的那些钱,正好买在那个大熊市的末期。我记得好长时间没有看自己的股票账户了,2014年底我在韩国出差,工作也比较忙,周末在酒店的时候,我打开账户,定睛一看,哇!怎么涨了这么多啊?翻了下网络上的新闻,才知道国内A股大盘涨起来了。
2015年股灾后,那会儿我正好处于结婚筹备期,在顶着思想压力下,我坚持先不要在南京买房子,未婚妻被我说服了。正好老家有一套闲置房产,处理后现金给了我。当时,那笔钱在南京买套房做首付还是可以的。我就继续转入了股票账户,在股灾后,以非常便宜的价格买入了几个自己相对比较熟悉的蓝筹股。我还记得那会儿,空调龙头的市值竟然跌到了公司账面现金之下。回头看,的确是运气好,也感谢家人的信任和支持。
2015年底我从三星电子离职,进入了一家创业公司,做公募基金的研究,当时想做一个以公募基金为底层资产的FOF类资产配置的平台。通过一年的学习,我掌握了公募基金业绩评价机制,尤其是重点研究了一些明星公募基金的持仓变化以及他们的投资策略。这个对于我自己的投资认知,也是有很好地帮助。
2017年,女儿出生后,我就正式开始自己的创业与职业投资之路了。刚开始的时候,是创建了一个金融数据服务的网站,对外提供在进行价值投资基本面分析和估值分析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的一些辅助工具。当时,市面上能找到的有效工具并不多,所以很快就吸引了数万用户。随着我自己对巴菲特投资思想的理解,我知道这样的生意难以构建护城河,市面上的竞品陆续浮现,其他几位合伙人不敢辞职出来一起深入做这个产品,通过兼职的方式来维护软件,与竞品的差距越来越大。于是,我的时间和精力,也逐渐淡出了维护这个软件。
2018年,中国铁道出版社编辑通过微信联系到我,希望能够合作出版一本介绍我投资体系的书籍,经过多次邀请后,我欣然答应了这个挑战。2018年底,熊市最黑暗的4个月,我把手头上一些经典的价值投资书籍,又重新温习了一遍,构建了一个思维导图。然后,按照我自己的理解,陆陆续续将该书完成,并于2019年7月正式出版,书名为《价值投资应具备的思维方式》。
事后回头看,通过做金融数据服务的网站,我知道了财务指标、估值指标的算法,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示财报,反复多次地阅读了关于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相关书籍。为了能够将自己的投资体系给清晰地展示出来,经典投资大师书籍的反反复复的熏陶是有很大帮助的。教是最好的学习,通过输出来倒逼自己做“熵减”。过程虽然比较艰辛,但是结果是美好的。
2019-2021年,通过举办线下活动,结识了一些高水平的投资者,通过向这些有结果的投资人学习,让我自己也能够不断的反思和修正投资体系。大家相互之间了解后,有朋友提议组建一家私募基金公司来更好的服务我们身边的朋友们。经过反复多次论证,我们选出来了5位创始合伙人作为公司的股东。2021年7月,我们拿到了工商营业执照,2022年3月在中国基金业协会成功登记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
我的自有资金除了预留一部分家庭生活备用金,绝大多数将全部领投在我自己的基金中。投资策略以基本面研究为核心,通过评估企业的竞争格局、竞争优势、商业模式、发展前景、管理层的可靠度等因素后,分析所投资企业的胜率。其次,通过估值分析,判断当前市场报价的相对赔率。从而通过股票池的胜率和赔率的综合评估,构建一个适度分散的投资组合。同时,根据整体市场估值的高低情况,被动的动态调整投资组合的仓位暴露。
我的基金将不收取管理费,年化收益率5%以内的部分免费,只有在年化收益率超过5%以上的部分才提取20%作为业绩报酬。希望与客户之间建立的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共赢关系”。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基金经理的心理压力更小一些,可以把大量的时间,真正投入在喜欢的研究投资上。力争在中长期内为投资人获取良好的投资回报。
作者:蒋炜,雪球ID:南京蒋炜,南京春谷私募基金创始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