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都说投资无法预测,但是为什么投资大师可以连续数十年跑赢市场?

老虎投资家 4天前
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关键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个体自身如何运用把握。

暗示效应是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暗示。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通常来说,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暗示效应的两面   

按照巴甫洛夫的说法,暗示效应是把“双刃剑”,我们先通过一个熟悉的成语小故事——望梅止渴,来看积极的一面。

曹操有次率兵远途跋涉,天气炎热,官兵们又累又渴,偏偏又找不到水井和溪流。于是曹操大喊:“前面山上有一片梅林……”因为梅子是酸的,所以一提到梅子,“酸”的心理暗示便发挥了作用,于是,人们的口腔便大量分泌唾液,起到了暂时解渴的效果。可以肯定的是,曹操不自觉的运用的“暗示效应”在当时鼓舞了士气,无疑是积极的影响。

但是很多时候,暗示效应也会起到负面影响,我们一不小心就会掉进了“暗示者”的陷阱。

例如春晚的经典小品《卖拐》,买者说,自己虽然“脸有点儿大”,但自己的腿没问题。卖者则说,“脸大,那是腿部末梢神经坏死,把脸憋大了”。最后在一系列的“末梢神经坏死”、“转移”等常见的医学术语暗示中,买者相信了自己有病,成功掉入骗局。

像“杯弓蛇影”、“草木皆兵”其实都是很常见的暗示效应的体现。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分辨好坏,接受积极的暗示,摒弃消极的。那么放在投资中来看,也同样适用吗?

拒绝盲从,警惕投资中的“暗示”

在投资市场中,一些投资者因为缺乏经验,容易受到影响,随波逐流。最典型的就是人云亦云,要明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在投资市场上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要警惕身边人的“暗示”,从自身资金和能力圈出发,拒绝盲从,做好合理规划。

具备投资目标和风险意识之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自然不是,市场往往是十分“狡猾”的。很多时候,投资者带着谨慎和较强的风险意识入场,但是随着“上涨”,在贪婪的赚钱期望中,逐渐迷失自我。跟着市场的变化一味的“追涨”,频繁操作,在看似积极的暗示中,忘记了自己的安全底线。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市场风云变幻,各类财经文章也是层出不穷。各种博人眼球的标题更是对投资者产生了极大的暗示影响。无论是相信了不实信息做出了错误判断,还是因为做出了错误判断在一些不实的标题上找心理安慰,都不利于投资者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拒绝“标题党”的暗示,学习真正有用的知识内容。

学会“暗示”,摆正投资心态

开篇就说了暗示效应是把双刃剑,在投资中也是如此。投资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对自己发出“暗示”即时常提起自己的目标规划,提醒自己不要在市场中迷失。

明确自己可以规划的资金。将资产划分成不同类别,例如:随时要用的、留给孩子教育的、养老保障的等等,可以分别投资到更合适的标的,以组合的方式构建更好的财富管理。

认清投资最可怕的敌人是你的情绪。有专业人士分享,她发现投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深刻的影响着投资行为。因此,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以理性的状态做出判断。

学会关注长远利益。投资不是一场争分夺秒的短跑比赛,今天赚钱,明天就有可能亏钱。所以,不用时时刻刻紧盯市场,让焦虑影响自己的心情与判断,不妨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静待时间玫瑰。

问题的回归——概率与确定性

任何一个交易经验丰富的投资者都会发现概率的重要性,不管是基金经理还是专业的个人投资者,都致力于找寻高胜率和低赔率的机会。然而,为什么这个人群之中也只有少数人能做到持续多年复利呢?答案也许就藏在从非线性到确定性的跳跃之中。

首先,遵循概率是第一位,虽然仅仅只有两个字,但了解胜率的背后要掌握丰富的知识,从金融到企业再到科技和人性,每一块拼图都是概率评估的一部分,假如某些部分有缺陷,即便具有短期业绩,长期来看也会受到时间和风格变化的考验。

其次,是具备干预或者促成确定性的能力。当资本达到一定程度,就如同大草原上的狮子,一举一动都有豺狼和秃鹫盯着,更加难以实现复利。这时候恐怕就需要传递理念、资本运作、创造价值了,这也就是企业家和投资者最后殊途同归的地方。

上述每一步都对人的精力和兴趣有着极大地考验,不管是自我的认知还是外在的认知,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道很难通过的门槛。任何行业都一样,投资也处处充斥着二八法则,不仅如此,即便是经营优秀的企业,也常有其周期存在的,红火几年萧条几年都是常有的事,所以,大家还是要坚守长期。